第534章 宗师之威-《变身倾世长生仙,我以医术救世人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乾元二十有八年,岁在六月望日,水梁山下,泗水县东北面山坳处,有一村名曰陈家村。

    村口高挑一面大旗,上书斗大的“陈”字,在烈烈夏风中猎猎作响,似在宣示着村落的独特存在。

    彼时,天下局势波谲云诡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,却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,宛如隐匿于荒野的群狼,暗中窥视着猎物,蓄势待发,只等那致命一击的时机。

    这日,本应是寻常的一天,日光洒在村落,一切依循着往昔的节奏。然而,眼尖的村民却瞥见山道那头,有一道奔急而来的虚影,细看之下,约摸十余名骑士,正策马疾驰。负责放哨的村民见状,不敢有丝毫懈怠,迅速敲响立在村头的警钟。

    陈家村内,共有十几户人家,人口五十有余。村民世代以锻铁为业,手艺精湛,独具匠心。北面私运而来的生铁,经他们分批分量,投入水梁山不同工匠之手,经千锤百炼,最终幻化为各式各样的防具与兵器。

    这些器物,一部分在本地售卖,满足周边需求;一部分则成批运往海外,远销异国他乡。

    洋人虽善用火枪,却对中原冷兵器情有独钟。究其缘由,乃中原独特的锻造手法与手工技巧,让兵器在品质上独具优势。

    在海外战场上,火枪大炮对射之后,便是近身白刃战。此时,从中原购置的兵器,往往能助他们在同等装备条件下,占据最大优势。故而,每年出口外洋的铁矿与兵器,数量颇为可观。

    陈家村平日里专心经营锻铁营生,从不涉足水梁山中各方势力的纷争。但作为一方村落的领导者,对于外界消息,仍颇为上心。泗水县近来局势愈发紧张,官府与当地水匪、山贼、马匪之间的争斗已到白热化阶段。

    只是,商户中不乏唯利是图之辈,甘愿充当贼寇内应,如此一来,官府败退似成定局。村民们看在眼里,心中暗自思忖,不过是雷声大、雨点小罢了,官府再如何折腾,也掀不起多大风浪,贼寇与商户勾结,其势已成,官府难有胜算。

    就在这般平静与观望中,这天清晨,变故陡生。夏日的酷热与干燥笼罩大地,沉重的马蹄声踏破宁静,十余名骑士风驰电掣般冲进村口。村民们早已闻声聚集,手中皆持兵器,神色谨慎而警惕,严阵以待这些不速之客。

    骑士之中,为首的是一名女骑,英姿飒爽,气宇不凡。众人纷纷勒马停住,唯有她轻扯缰绳,往前走出几步,高声问道:“你们陈家村,何人能当家作主?”

    一时之间,四下寂静无声。片刻后,村民中站出一位中年人,他赤裸着上身,肌肉虬结,四肢壮硕,手中握着一根粗重的铁棍,宛如半截铁塔。

    他大步走出人群,将铁棍重重立在地上,声若洪钟:“我乃陈山,为村里人公认的领头。不知各位到此,所为何事?”

    面对眼前这群来意不明之人,陈山心中难免有些畏惧。再看那领头的女子,观其样貌气质,心中已有几分猜测,不安之感愈发强烈。

    只见那女子翻身下马,此人正是李幼白,她眯起双眼,露出和善的笑容:“那我便尊称您一声陈头领。我叫小白,想必我的名字,您也曾听闻。”

    “如雷贯耳。”陈山微微点头,暗中用力握紧手中铁棍,心中暗自盘算,自己与这女子相距不过十几步,以自己斩铁流四品的境界,若突然出手,能否将其一击毙命?然而,此念头刚一闪现,便被他强行掐灭。

    倒不是畏惧自己不敌对方,陈家村中,除去老弱妇孺,会使枪的便有二十余人,且村子里的布局站位皆经过精心设计。

    对方不过十余人,两轮齐射之下,定能将其杀得片甲不留。只是,这女子背后的主家已与官府达成合作,此番派她前来,必定有所图谋,还是先静观其变,再做打算。

    这般想着,陈山便邀请李幼白入村就座。

    村子里木棚众多,棚下架着各式各样的火炉。梅雨季节过后,夏日乃至冬季的三个季节,皆是锻铁的黄金时期。

    此时,早晨的炉火刚刚升起,尚未开始劳作,李幼白却不合时宜地到来。村民们不敢掉以轻心,见陈山与李幼白坐下后,并未离去,而是站在不远处,紧紧盯着二人,以防这外乡人突然发难。

    木棚之下,虽无阴凉之感,却也比暴晒在烈日下要好许多。陈山取来两杯井水,放在桌上,自己也坐下,斟酌片刻后说道:“我们都是乡下粗人,不懂什么弯弯绕绕。小白姑娘若有何事,还望长话短说。能办到的,我们定当竭尽全力;若是力不能及,也望姑娘和您身后的人莫要怪罪。”

    “陈头领果然爽快!”李幼白赞叹一声,随即笑道,“陈头领想必听闻过泗水县之事。我家主子在县里开办厂房,既要建厂,又要招募人手,与苏县令携手合作。然而,本地商会却诸多刁难,百般阻挠。我家主子本不欲多生事端,奈何长此以往,势必影响生意。苏县令也曾多次出面劝说,欲整顿秩序,却收效甚微。”

    说到此处,她脸上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,轻轻捏着水杯,柳眉微蹙,语气无奈:“如此看来,唯有一战。我家主子在中州家大业大,有的是钱财。

    实不相瞒,像你们这些乡下百姓,怕是从未见识过城里的繁华。”说罢,李幼白拿起水杯,嫌弃地看了一眼,摇头叹道:“这般东西,我平日里连碰都不会碰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